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擠乳器,母乳哺育的兩面刃 (四)


        擠乳器並不是現代才有的科技物。美國第一個擠乳器在1854年發表,比1890年至1950年間,配方奶逐漸成為餵養孩子的首選還早!在還沒有配方奶的年代,醫院會雇用奶媽,餵無法喝到自己母親母奶的寶寶(早產兒、母親無法製造乳汁或乳汁不足、母親生病、或母親死亡)。擠乳器發明之後,醫院可以不用雇用奶媽,這些婦女以手或擠乳器擠出母奶,送至醫院。不但這些婦女有收入,醫院也節省了雇用奶媽的人事成本。之後,配方奶出現,取代了人奶,用奶瓶裝配方奶定時定量餵小孩,逐漸成為專家的建議,科學的象徵。[1]

        美國在1990年之前,擠乳器屬於醫療器材,只有醫院才有。供給乳頭凹陷的媽媽與早產兒媽媽使用。1991年,Medela(瑞士公司,一直是擠乳器的領導品牌)在美國引進了第一款非醫院、電動、真空吸引擠乳器,在那之後五年,又上市另一款Pump In Style,擠乳器銷售量一直增加,機型也不斷推陳出新,買擠乳器如同買電動牙刷一樣方便,甚至還跟「時尚」潮流配合。[2]

        在台灣,很長一段時間,擠乳器也是屬於醫院的「醫療器材」。 筆者在婦產科當住院醫師時,見過餵母奶的學姊,中午休息時間來產科病房借用擠乳器。在政府還沒大力推動母乳哺育以前,職業婦女坐完月子回到職場,通常是選擇放棄哺餵母乳,改餵配方奶。把母奶擠出來儲存,上班時間交由照顧者餵孩子並不是很普遍的觀念。

 

我想起我生老二的第三天,自己到中葯房買麥芽,回來煮麥芽茶的情景。想到也是心酸,不自覺流下眼淚。畢竟要狠下心,不餵母奶,心裡真是無奈又難過。

不餵老二的第一個原因,我第一胎漲奶,在坐月子中心,漲到吃足了苦頭。隔不到兩星期,又發生一次,痛到再掛婦產科。最後,我的老大吃了六個月的母奶零食。第二是回憶起當年看診時,漲奶漲到溢乳墊溼透,浸溼上衣,卻也下不了診。第一胎,我撐了六個月。

我後來和表嫂分享,也鼓勵她,當時,她已是高齡,生第三胎。生老大和老二已是十幾年前的事,吃配方奶。沒想到她的老三餵母奶到兩歲。

近幾年,家族之中,我的妹妹、弟妹她們全都成功了。這十年多來,整個環境在於母乳哺育支持系統己經及格。但職場文化仍有極大差異,可以從法規或勞動條件來規範時間,以避免歧視。也許這是可以明文給職業婦女的一項鼓勵。

    這是一位學姊與我分享她的母乳哺育經驗與她觀察到的改變。學姊因第一胎哺乳不順與不方便,第二胎放棄了母乳哺育。這十多年來,職場哺乳條件的改善,勞基法與性平法也有相關的修改,[3]職場哺乳媽媽也增加了,「因為要上班所以要停餵母乳」這種說法越來越少聽到。反而是在坐月子的媽媽,常說道「因為以後要上班,所以我現在就要開始學會擠奶與儲奶」或是「反正以後要上班啊!我現在就開始擠奶用奶瓶餵,以免以後寶寶不習慣!」因為職場母乳媽媽的增加造成擠乳器的普及?還是因為方便取得擠乳器了,所以職場媽媽願意繼續哺乳?我想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對職場媽媽來說,要持續哺乳似乎就要用到擠乳器(當然有少數媽媽堅持用手擠)。但是讓媽媽持續哺乳真的只有把奶擠出來這個方法嗎?Lepore"Baby Food"一文中提到的,要彌補媽媽產假與適當哺乳期的落差,有三個方法: 更長的產假、工作場所的嬰幼兒托育、擠乳器。政府著力於第三項選擇是因為它最便宜?[4]

    母乳中的營養對嬰兒是最好的。在母乳餵養期間Pump In Style將給您和您的寶寶最佳的支持。裝在背包中的吸乳器特別適合有活力的上班族媽媽,她們可以盡可能的繼續母乳餵養她們的寶寶」「Pump In Style吸乳模式模仿嬰兒自然吸吮節律。讓媽媽感覺最像自己的寶寶正在吸乳,同時減少吸乳時間。這兩段話節錄自Medala Pump In Style這款擠乳器的說明書,說明書也建議使用時機為:工作時間或母嬰分離、暫時不能母乳餵養時,維持母乳的供應、緩解乳房腫脹、居家或外出時使用均可。[5]由這些說明,可以看出擠乳器強調擠乳的效率,也強調接近寶寶直接吸吮的方式。

        Ruth Schwarts Cowa 討論家庭中的工業革命所提到,家庭中的科技革命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然而卻是以我們所沒有預期到的方式進行改變。[6]我們預期擠乳器的使用,可以讓職場婦女在最短的時間內擠出乳汁,好回到工作崗位上。持續哺乳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媽媽在上班空檔時間擠乳(通常建議看著孩子的照片,較容易泌乳),是跟孩子情感的連結,母愛的連繫。沒這麼做的媽媽,如同一開始與我分享的學姊一般,難過而有「罪惡感」。
       
而坐月子當中的媽媽們使用擠乳器,預期能掌握擠乳的時間,讓擠乳器很有「效率」地把乳汁擠出,才有完整的休息時間。卻發現時間完全在擠奶、餵奶、消毒奶瓶間支離破碎。有一個媽媽問我:「陳醫師,為什麼我每次擠完奶都有一種被掏空,渾身無力的感覺?」我問:「那親餵會有這樣的感覺嗎?」媽媽回答:「不會!」我問:「那為什麼要擠奶?」媽媽回答:「這樣我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啊!」於是乎,在月子中心,常看到的畫面是寶寶睡覺時,媽媽在擠奶,寶寶睡醒了,媽媽用奶瓶裝擠出來的母奶餵寶寶,然後,疲憊的母親無力的吶喊:我都沒有休息時間!讓我們換個場景,一個一直親餵,一直跟寶寶在一起的媽媽,她不用擠乳器。寶寶餓了就餵奶,寶寶睡了媽媽就一起休息,媽媽也可以用寶寶睡覺的時間做自己的事(聽聽音樂,看看書,之前還遇過一位媽媽認真的在學英語)。在月子中心有人準備餐食,有人打掃房間,媽媽說:「我每天就是餵寶寶、吃東西、睡覺、跟寶寶玩,寶寶就是喝奶、睡覺、跟媽媽玩。輕鬆愉快!」坐月子,本該如此享受,拿掉擠乳器而已啊!

Wiebe Bijker的腳踏車研究提出SCOT(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的一個重要分析概念「詮釋彈性」(interpretative flexibility)。[7]意即不同的社會團體(social group)對人造物的詮釋不同。例如,對腳踏車非使用者(Ordinary nonusers)來說,輪子太高,容易翻覆,他們覺得不容易駕馭而且非常危險。但是對腳踏車使用者(users of Ordinary)來說,這玩意兒雖然危險,但引人注目是他們想達到的目的。對年輕人或上流社會男性來說,這是一個他們可以在公園炫耀,吸引異性注意的工具。在這裡,擠乳器對使用與不使用的媽媽來說,也可解構成兩種不同詮釋的「人造物」,對依賴擠乳器的媽媽們來說,擠乳器讓她們控制擠乳時間,讓她們知道自己奶量多少。她們認為擠乳器是母乳哺育的必備工具。對不使用擠乳器的媽媽來說,擠乳器切割了她們的時間,影響了她們哺乳的自信,多餘而沒必要。就像Sergio Sismondo在《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中提到的,詮釋彈性因此是人造物的一個必要特性,因為人造物能做什麼事,以及它做得怎麼樣,是不同團體的主張之間相互競爭的結果。[8]因此,對母乳哺育來說,擠乳器究竟是不是一個必要的工具,是建構於使用者在社會中的使用方式,在此,我不認為擠乳器具有本質,而是媽媽們在不同社會脈絡下不同的詮釋。





[1] Golden(2001), A Social History of Wet Nursing in America, pp.190,195,196


[2] Lepore(2009), "Baby Food", The New Yorker


[3] 勞基法第十八條:子女未滿一歲須受僱者親自哺乳者,除規定之休息時間外,雇主應每日另給哺乳時間二次,每次以三十分鐘為度。 前項哺乳時間,視為工作時間。性別工作平法等施行細則民國 97 07 11 日 修正     11     本法第十八條第一項所定親自哺乳,包括女性受僱者以容器貯存母乳備供育兒之情形。


[4] Lepore (2009). The New Yorker. “Baby Food”


[5] 美樂擠乳器中文說明書


[6]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性別》,第三章


[7] Bijker, Wiebe(1995).”King of the Roa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safety Bicycle”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s: Towards a 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Cambridge, MA:MIT Press, pp.19-100


[8] 希斯蒙都(Sergio Sismondo)著,林宗(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台北;群學。

4 則留言:

  1. Dr Chen this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e use of breast pump is really insightful and comprehensive. May I post it on the breastfeeding discussion forum in Hong Kong? I will specify the source of your blog. Thanks.

    回覆刪除
  2. Dear Angie
    Thank you! Can you pass me the forum? I would like to know if breast pump is also a doube-sword for breastfeeding in Hong Kong. :)

    回覆刪除
  3. It's definitely a double-sword here. And the situation is even wors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tatutory protection for working breastfeeding moms. The maternity leave is only 10 weeks. Many moms choose exclusive pumping right from the start because they think very soon they can just pump at work anyway.

    The website is
    http://www.baby-kingdom.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5

    would be very helpful if you can share your thoughts there.

    回覆刪除
    回覆
    1. Maternity leave is only 8 weeks here in Taiwan :'(
      "Many moms choose exclusive pumping right from the start "is also a problem here in Taiwan.
      Thank you for sharing.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