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擠乳器,母乳哺育的兩面刃 (一)





20112月,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在一場與文字記者的午餐會中,為了宣導"Let's Move"抵抗兒童肥胖運動滿週年,聊到進入第二年的展望,碰觸到母乳哺育的議題。「我們目前知道,早期介入--母乳哺育,是一個關鍵,孩子們母奶喝越久,肥胖機率越低」蜜雪兒這麼說。[1]在那之後不久,IRS(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宣布購買擠乳器將視為醫療支出,可以減稅。[2]這兩件事合在一起,引起許多批評與討論。一時之間,擠乳器不但成了健康政策中的一項技術物,也成了政治議題,而且這個爭論一直延燒。到今年一月四日,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還有一篇「擠乳器產業正蓬勃發展,謝謝歐巴馬式的照顧(Obamacare)的報導。[3]2011年爭論之初,第一夫人辦公室的回應是「母乳哺育對女人來說,是非常個人的決定,我們只是想讓選擇母乳哺育的人更輕鬆。」1母乳哺育真的是個人的決定嗎?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都要用到擠乳器嗎?補助購買擠乳器真的幫助了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們,減輕了她們的負擔嗎?

        在台灣,還沒有這樣的爭論。試想如果有一天,總統夫人周美青與記者餐會,提到為了促進孩子們的健康,我們該積極推動母乳哺育,而會後健保局馬上宣布,產婦購買擠乳器將視為醫療必需品,健保將有補助,那會不會引起如此這般的討論?雖然沒有這樣的爭論,這些年在台灣,由於母乳哺育率上升,擠乳器也越來越普遍。筆者為婦產科醫師,母乳哺育兩個孩子八年八個月的時間。生第一胎之後還在職場,擠乳器是我持續哺乳使用的工具。生第二胎之後辭去工作,全親餵沒有使用擠乳器。目前每週一至二次在月子中心訪視坐月子的媽媽。在月子中心,幾乎每個坐月子當中的媽媽都在使用擠乳器。有一次,一位堅持全親餵並且與寶寶一直親子同室的媽媽,沒有使用擠乳器的需求,護理人員問我:「陳醫師,我真的不用去教那位媽媽如何使用擠乳器嗎?」讓我意識到,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包括產婦與護理人員),擠乳器已成為母乳哺育的必備工具。所以我將以月子中心為我的田野,以「建制民族誌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運用在地經驗對抗並分析人們的生活如何被外在於他們自身與其目的的各種力量所支配並形塑的研究方式,來進行分析。[4]

        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1989年一起發表「保護、促進和支持哺餵母乳」的聯合聲明,確認「母乳哺育已成為兒童生存保護發展的重要指標」。1992年,台灣政府母乳哺育政策開始啟動。2001年,政府開始推動母嬰親善醫院認證,主要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的成功哺餵母乳十大措施標準,來執行認證。[5]台灣的母乳哺育率,從1950年至1980年奶粉輸入期逐漸下降,在政府重新推動母乳哺育之後逐漸止跌回升。2011年,產後第一個月純母乳哺育率為87.5%[6]在哺餵母乳逐漸成為大部份母親產後哺餵寶寶第一選擇的同時,「擠乳器」也逐漸成了媽媽們在準備生產用品清單上的一項必備「工具」。雖然在台灣還沒有人提出「擠乳器產業正蓬勃發展」的觀察(或許是因為目前媽媽們用的擠乳器大多為英美進口),但從筆者懷第一胎(2002)時,婦嬰雜誌大多為嬰幼兒奶粉與奶瓶、嬰兒車等嬰兒用品的廣告,看不到擠乳器的廣告,到現在翻開婦嬰雜誌,不難找到擠乳器的廣告,可以看出這些年與母乳哺育相關的商業活動興起。

        在以往,奶瓶裝配方奶餵寶寶,是很常見的生活現象。兒童玩具也常見小寶寶與奶瓶的組合。儘管台灣已經通過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7]母乳哺育率也上升了,但是母親親餵寶寶的畫面,似乎沒如哺育率上升一般在生活中增加,倒是常見母親們或照顧者用奶瓶裝母奶餵寶寶。媽媽們之間還流傳著某個牌子的「母乳實感」奶嘴深受母奶寶寶的喜愛。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當母乳(mother's milk or breast milk)不再是在媽媽的乳房裡,而是「擠出的人奶 (expressed human milk)」裝在奶瓶裡,媽媽們變成了自己的奶媽(wet nurse)![8]擠乳器這項技術物何以會介入母乳哺育,以及擠乳器如何改變了母乳哺育的進行是本文要討論的主題。如同Casper Clarke關於抹片技術研究中,討論到的社會世界理論(social world/arena),所有的行動者,人與非人,與此項技術相關的,都要被分析與呈現。[9]與擠乳器相關的主要社會世界,包括哺乳家庭(媽媽、寶寶、爸爸、與其他家人、朋友)、專業人員(照顧媽媽與寶寶的護理人員、婦產科醫師、小兒科醫師)、照顧單位(月子中心、嬰兒室)、國家的母乳哺育政策執行(國民健康局與衛生所)、民間的母乳團體。對母乳哺育這個「工作(job)」,這些行動者在他們的社會世界中的行動參與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互動,是否將擠乳器變成了一個「正確的工具(right tool)?由於這是還在發展中的論文,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著重於文獻回顧與問題意識的釐清。



[2] 詳細條文內容請見: http://www.irs.gov/pub/irs-drop/a-11-14.pdf (檢索日期: 2013120)
[4] Campbell, Gregor著,王增勇等譯 (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Mapping Social Relations: A Primer in Doing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台北:群學。
 
[5] 成功哺乳十大措施見: http://www.unicef.org/newsline/tenstps.htm(檢索日期: 201326)
[6] 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www.bhp.doh.gov.tw/mammy/kbcontent.asp?f=&t=e&cid=358&p (檢索日期: 201326)
[8] Lepore, "Baby Food", 一文的結尾語:”More like a baby? Holy cow. We are become our own wet nurses.”因為文章最後一段討論擠乳器的廣告不斷強調非常接近寶寶直接吸吮的模式。
[9] Casper, Clarke (1998). “Making the Pap Smear into the ‘Right Tool’ for the Job: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 the USA, circa 1940-95”.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8(2), pp.255-9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