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觀念會認為,呼吸,是自我調節的,不會受他人的影響。然而,寶寶跟媽媽在一起,寶寶的呼吸會受媽媽影響,也就是媽媽可以幫助呼吸系統尚未完備的寶寶,讓他呼吸更規律。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開始練習呼吸了。最早在21周,就可能有呼吸動作,寶寶到30至31周大時,就已經有40%的時間有呼吸。有人觀察到,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呼吸動作是配合著媽媽的心跳頻率,也就是媽媽心跳兩下,寶寶呼吸一次。觀察一個懷孕30周的媽媽24小時,發現寶寶的呼吸每個小時頻率都不同,在媽媽吃完飯後2-3小時是最頻繁的時候。另外,在凌晨4點至7點也很頻繁,推論此時媽媽血糖濃度最低,而周遭環境最安靜,寶寶專心的配合著聽到的血流聲音調節著呼吸頻率。就有人實驗,把一隻有呼吸動作的機器泰迪熊放在患有呼吸中止的新生兒旁,寶寶呼吸中止的頻率減少了60%之多。另外要引發呼吸動作,靠的是呼吸中樞的二氧化碳濃度。寶寶在媽媽身邊,媽媽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幫助寶寶引發呼吸動作。另外媽媽呼吸時胸部的起伏,也對教導寶寶呼吸有幫助。已有研究報告證明與媽媽同床的寶寶,呼吸比跟媽媽不同床的寶寶規律多了。這也可以證明睡眠呼吸中止而猝死的問題,不會發生在母嬰同床的寶寶身上。
當寶寶趴在媽媽身上時,無論是早產兒或是足月兒,寶寶呼吸規律、能量運用更有效、血壓較低、長得較快、壓力較小較安心。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感覺傳達,調節了寶寶尚未成熟的生理系統。所以,母嬰是一體的,嬰兒不該離開媽媽。(Connie碎碎念,所以我又再想到我一直說的,嬰兒室是最糟糕的一種東西,如果哪天不再有嬰兒室存在,我們就成功了)
已有許多研究報告證實母嬰的肌膚之親,對寶寶無論是生理上心理上的生長發育,都是很有幫助的。觸覺的刺激,經由迷走神經的傳導,可以使寶寶腸胃吸收更好,免疫功能發展更健全。同時寶寶比較不緊張,體溫較高,血氧濃度也較高。寶寶較少哭泣,睡眠品質較好,與媽媽之間建立的信任感與滿足感,也幫助媽媽對哺育母奶更有信心、奶量更足、餵得更久。即便是其他哺乳動物,剛出生時與人類相較起來成熟許多,與母親分離,仍舊會造成心情憂鬱、心律不整、體溫降低、壓力上升、睡眠不好、容易感冒‧‧‧等許多問題。所以,要討論寶寶的問題,不該只著眼於寶寶,母嬰是一體的!(Connie碎碎念:我的鄰居都說,我們家的小孩都像無尾熊,因為我一直都用揹巾,大的長大了又換一隻小的。哈哈,我們人類沒有育兒袋,可是寶寶還真該一直賴著媽媽呢!)
所以當公共政策,社會潮流,認為母嬰該分開、寶寶哭了不要理、配方奶對寶寶比較好‧‧‧這些觀念「荼毒」母親們近一世紀之久之後,近幾十年來終於開始改觀。(複習一下,前面有提過的,西方文明世界母乳哺育的低點、配方奶哺育的高點在1972年,之後在一些有心的媽媽們組成一些推行母乳哺育的義工組織之後,才慢慢改善。)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哭的時候,媽媽是會噴奶的!孩子哭要媽媽不去抱,是何等的酷刑啊!除了一般大眾的觀念要改善之外,醫學也該改。可以說新生兒科也是建立在母嬰分開來考慮的基礎上,這幾十年才漸漸改。幾十年之於一世紀,我想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